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代臺灣城市史
Urban History of Modern Taiwan 
開課學期
110-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呂紹理 
課號
Hist2152 
課程識別碼
103 1077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綜302 
備註
C(臺灣史)群組。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城市並非只是空洞建築的集合,更是不同人群社會文化消融成長的溫床。不同的人群社會塑造出不同的城市風格。本課程即由台灣人群組織形成與發展的經過,及人群組織的需求為著眼點,介紹歷史時期營建台灣城鎮聚落的各種力量,及其對當代城鎮的影響。

受疫情影響及維持上課討論品質,本(110-1) 學期原則上不擬開放加簽,以維安全。 

課程目標
課堂講授著重以閱讀材料、小組討論、史料分析等不同形式,掌握近代臺灣城市在空間與人群活動的變遷軌跡,並藉此認識臺灣城市所具有的特殊「殖民現代性」的內涵。 
課程要求
  同學於每一單元開始前,須預先閱讀指定之文章,以利上課之討論。課堂講授之外,同學須於學期中擇定以特定城市社會空間為目標的報告主題,透過小組合力收集資料及討論,將上課所學與報告融會貫通,以求課堂知識能與實作經驗相印證。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0:00~12:00 
指定閱讀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修訂1版)
戴維理(Evan Dawley)著、堯喜寧譯,《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年) 
參考書目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北星出版事業公司,1980
李乾朗,《台灣近代建築》,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7年。
李乾朗,《台灣建築閱覽》,台北:玉山社,1996年。
G. W. Skinner, The C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G. W. Skinner,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劉易士.孟褔(Lewis Mumford),《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1993。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臺北:麥田出版社,
林會承,《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境與象出版社,1985年。
陳東升,《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葉肅科,《日落台北城--日治時期台北的都市發展與台人日常生活》,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賴志彰,《臺中縣街市發展》,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漢聲雜誌社,《長住台灣: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漢聲雜誌》74輯,1995年2月。
黃武達,《日治時代臺北市近代都市之建構(1895-1945)》(臺北:臺北市文獻會,2009年)
黃武達,《追尋都市史之足跡:臺北「近代都市」之構成》(臺北:臺北市文獻會,2000年)
黃樹仁,《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
夏鑄九,《異質地方之營造:理論與歷史》(臺北:唐山出版社,2016年)
王志弘編,《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2012年)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著,李春譯,《空間與政治》(Espace et Politiqu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素雅(Edward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0Imagined Places)(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愛德華.W..蘇賈著、高春花、張乃社等譯,《尋求空間正義》(Seeking Spatial Justic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小組報告 
30% 
報告形式與內容於開學第二週說明,加退選結束後10/6確定分組方式 
2. 
平常個人成績 
20% 
包括上課出席(5%)第2-4週單元必讀文章摘要(每篇5*3=15%) 
3. 
小組單元報告 
50% 
每小組於第6-16週任選兩週擔任該週中所有必讀文章的統整及上課口頭報告(18*2=36%);另外任選兩週擔任其他報告組之評論組(7*2=14%);增加一次報告多得18%;增加一次評論多得7%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22  導論 
第2週
0929  城市研究的基礎概念、方法與史料(一) 
第3週
1006  城市研究的基礎概念、方法與史料(二) 
第4週
1013  城市體系與區位的歷史變遷 
第5週
1020  史料整理週 
第6週
1027  傳統城市的空間與生活(一) 
第7週
1103  傳統城市的空間與生活(二) 
第8週
1110  近代城市的興起與空間轉化(一) 
第9週
1117  近代城市的興起與空間轉化(二) 
第10週
1124  殖民城市生活與城市文化(一) 
第11週
1201  報告整理週 
第12週
1208  殖民城市生活與城市文化(二) 
第13週
1215  殖民城市的空共性、「現代性」與殖民特質 
第14週
1222  戰後城市的轉折(一) 
第15週
1229  戰後城市的轉折(二) 
第16週
0105  發展或保存?古蹟與城市歷史記憶 
第17週
0112  期末口頭報告